logo
拆迁安置

首页 > 普法专栏 > 拆迁安置 > 补偿决定的强制执行主体是法院还是政府

拆迁安置
补偿决定的强制执行主体是法院还是政府


法律解答

征收条例规定了房屋征收部门与被征收人达不成协议或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不明确时,由房屋征收部门报请征收人作出补偿决定,这是对征收纠纷处理的第一道程序,如被征收人对补偿决定不服,可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寻求司法救济,维护自身权益。被征收人既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补偿决定,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非诉强制措施来达到实现补偿决定、稳定补偿关系、推动征收实施的目的。


原拆迁条例规定,不履行拆迁行政裁决的强制措施分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拆迁和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拆迁两类。条例最终明确由政府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执行。这主要是基于探索以“裁执分离”为主导的强制执行方式的需要。


所谓“裁执分离”,是指作出裁决的机关(机构)与执行裁决的机关(机构)应当分离,即不能由同一机关(机构)既行使裁决权又行使执行权,从而体现权力的监督与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体现在房屋征收补偿决定的强制执行方面,“裁执分离”主要体现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条例规定,被征收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不能自行决定强制执行,而必须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人民法院审查后作出是否准予执行的裁定。


这一规定的意义在于,征收补偿决定的合法性、正当性需要受到司法机关的监督,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合法有效的,才能进入执行程序。二是就人民法院内设机构而言,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其作出的行政行为的,由行政审判庭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定,需要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由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组织实施。


上述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裁定准予执行的,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也是从现实可行性出发,经有关国家机关反复协商后形成的共识,符合“裁执分离”的司法改革基本方向。同时,在个别例外情形下,人民法院认为自身有足够能力实施时,也可依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应说明的是,一般由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规定,与条例关于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规定并不矛盾,前者的意义在于实现“裁执分离”接受司法监督,后者的意义在于经司法审查确认并明确具体实施方式。


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既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的,行政机关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强制执行案件,应立案受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应裁定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受理后,应依法进行审查并就是否准予强制执行作出裁定。对于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返回列表
相关阅读
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是行政主体与民事主体签订的旨在实现各自利益的合同,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一方,还兼有土地管理者的身份,这种双重身份的存在,使该类合同既有行政性,又有契约性,导致理论界和…